注:CCJK 原创文章,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一.基本心态:以平常心待之。不要看得太难,也不要看得太容易。

两种比较极端的心态:

其一是,认为翻译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高不可攀,作业的时候感到紧张,影响正常发挥。其二是,我英语很好,过了八级,做翻译无非中英文之间的意思转换,很容易的,等闲视之。

特别是发现有的文件,自认为翻译很不错,但编辑稿改动很多,错误很多时,挫折感很强。这可能是一些规则还不熟悉,有些地方还没有注意到。都属正常现象。认真学习编辑稿,总结经验教训,自我提高。

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没进步,有点灰心丧气。回过头看最初入职时的译稿,你就会发现,我怎么会这样翻译这句话呢 – 这说明,其实你已经在进步了。

二.死抠字眼而影响速度。由于英中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英文文章的专业背景,中文译员对个别词语和短语理解不透,通过搜索引擎也找不到正确的意思,这是难免的。有的译员追求“尽善尽美”,想尽办法、花费很长时间来获取原文的正确意思。这种工作态度很好,但工作方式却不值得提倡:即使找到了正确意思,但花费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后面的翻译工作任务和压力会大大增加,得不偿失。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对一个知识,通过各种途径(TM,上下文,搜索等)研究超过 3 分钟,最长不超过 5 分钟,就应停止。转而以 Query 的形式提交给后续工序或客户,避免影响速度和效率。

工作过程中,应养成提交 Query 表格的良好习惯。这是需要植入我们工作流程的要求,以加强与编辑、客户的互动,获得客户对我们工作认可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不联系上下文,翻译结果严重偏离意思。英语单词在特定的语增、专业中意思不同,切忌独立地对等一个句子/单词,不问青红皂白,将单词/短语一律按其基本意思翻译。特别是一些缩略语。比如:BPM,在 ERP 中,可能是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的缩写;在电子科学中,可能是 Bits Per Minute;在医学中,可能是 Beats Per Minute。经常有同事“不懂装懂”,望文生义,闹出不少笑话。

BPM 业务流程管理

四.翻译完成后不再进行检查,留下很多打字错误和漏译等。一般来讲,一个句子翻译完成后,在跳到下一句前,最好是重新检查一遍译文,消除存在的错误。特别是一些句子成份的省略,因为刚读过源文,所以印象很深刻,漏译等一般都能检查出来。但有的译员对自己的翻译非常自信,认为没有检查的必要,但往往是“大意失荆州”,错误遍地开花。因此,因此养成翻译后进行检查的习惯,是译者的一道必修课。

而且,一篇文章翻译完成后,亦应该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用 Trados 等翻译工具作业,一个个句子的翻译是相对独立的,将文件作为一个整体读一遍,进行必要的修改,可大大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五.一一映射翻译,不正确了解英汉之间的语言行文差别。这主要是需要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与行文习惯,需要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如英语被动句居多,但中文一般不用被动句。初学者可通过阅读一些翻译理论书籍,并在实践中细细体会这些方面的差异,力求使译文准确,表达地道、完善。

六.不注意 TM 中句子与需要翻译句子的差异,结果只能算是错译。TM 中模糊匹配的句子切勿草草跳过。如果是常规项目,PM 会提供相应的 TM 供翻译。翻译时如果碰到模糊匹配的,一定要留意原文有哪些改动,切勿完全套用 TM 中的译文,造成明显错误。

七.依赖机器翻译。目前机器翻译发展的水平,比如,Google Translate、灵格风等,对于英中互译来说,是完全不适用的,可以说是“一派胡言”。但一些英语初学者不明就里,本来翻译能力就不高、鉴别能力低下,找到 Google 这类翻译工具,以为是找到了捷径,反而觉得译文比自身做得还要好,这只能说明自身业务能力还达不到机器翻译的水平。从目前来讲,这类工具仅限于查一些词汇、短语,绝不可用于翻译整个句子。许多客户和翻译公司均有如下规定:如果发现译员投机取巧使用机器翻译,不仅整个项目拒绝付款,还要赔偿损失!

八.建议:

1. 看几本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书籍,增加理论基础;

2. 增强英语基本功,如英语语法,特别是英语句型,句子结构,初者普遍对长句译得不好,句子结构解析不清,理解不透。英语的 5 种句型

3. 在实践中多总结、积累。如形近字/易错字句、简繁体之间用词的区别、地道的表达、一些单词比较偏的意思。

4. 多学习编辑稿,学习他人的优势 – 提高最直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