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音乐艺术在中国越来越热,学习钢琴、萨克斯、小提琴等西方乐器的人在中国嫣然成风。即使是那些对五线谱完全不通的人也都会挤进交响音乐厅去感受交响音乐的魅力,在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西方音乐巨匠铸就的音响艺术中陶醉的无以言表、激动不已。也许一些人对大师的精神世界一无所知,但他们仍然对那些音响都会表现出若有所懂的样子。

事实上,所有痴迷于西方音乐的人,不论是学习者,还是仰慕者,甚至是那些需要“高雅艺术”来填充自己虚荣心的人,他们都渴望对西方音乐艺术能有更多的了解,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清晰正确地诠释和聆听,理解大师们的世界。这些强大的需求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作为媒介的音乐翻译。然而对于现今许多流行的音乐文化和国际音乐新标向而言,翻译的脚步却显得有些蹒跚而乏力。

对于现在西方古典音乐发展方面,所有只会母语的人只能阅读一些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著作,而对于当今古典音乐界流行的音乐,你就不得不去花上个三五年去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甚至是俄语。而对这类音乐著作翻译需求最大的应该是音乐学院,因为学院派大多遵循古典。

然而,与古典音乐著作翻译相比,在流行音乐、影视配乐方面著作的翻译更是显得十万火急。流行音乐在中国的热度更是远远超过了西方古典音乐和民乐,而一些对音乐品质要求更高的听众对国内流行音乐的质量更是嗤之以鼻。这些都促使人们希望对西方科学的音乐制作技术更加精通,而那些少数能接触那些外文资料的人也许能够获得好的技术,然而他们对整个音乐环境水准的提高也许不会有那么大而快速的作用。这些促使大量资料的原著需要被翻译,通过翻译能使音乐文化传播得更快,也更加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