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古义,是顺其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早在殷商的甲骨文就有“编”字。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以后书写材料变化,沿用未改。

编辑一词在现代已发展为多义词。一般又指专业性的工作,如出版社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等;非出版机构中,文献资料的整理,编撰工作通报、专业刊物等,也是编辑的工作。有些编辑工作工程浩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许多国家编纂的大型百科全书、辞书和著作总集等。

编辑的功能除了选择性,就是加工性。所以对稿件编辑加工,要对其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诸方面高度负责。如果粗制滥造,错误百出,错别字连篇,就违背了编辑职业的本质功能。另外,职业道德是行业道德,是与行业竞争联系在一起的,高质量的交付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

回归到本地化行业,译文的处理分三个流程:初译、编辑、校对。编辑即是对初译译稿进行加工,除了上述一般性编辑工作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译文中的翻译进行考量。初译在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难免可能会有误译、纰漏,或者是与全文相悖的逻辑性错误。这些都是编辑的职责。编辑要编出高质量译文,就必须有敬业之心。

编辑步骤

第一步:浏览全篇

浏览的方法主要有:先通读cleaned全文,从整体把握文章涉及的行业、内容及形式或性质。第一遍通读后,对全文有了大致了解,根据每个部分的复杂程度心里有个粗略的时间安排(无论哪个流程,控制时间都非常必要)。

第二步:占有材料

搜索网络,看是否有相关专业的术语查询网站,如果有的话,编辑工作将事半功倍;仔细阅读客户要求;查看译者整理的query,可在文中用其他颜色将相关内容高亮显示。

第三步:精雕细琢

正式着手编辑。

1、根据客户要求核对。有的任务,客户提供了相关glossary或强调某些词保留原文。

2、比对原、译文。漏译、结构性和逻辑性的误译一般比较容易发现。

3、留意相关术语,看有没有用错,有没有被篡改。

4、看语句是否通顺,翻译界对译文公认的标准,“信”“达”“雅”,文句精确、简练是基本要求。

5、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合逻辑。

6、注意计量单位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第四步:仔细阅读

这是编辑对一条稿件最后的把关,目的是减少或消灭差错。重大差错往往在这一关被发现,也往往因为忽视这一关而可能招致客户不满。因此,这个步骤不但不能少,而且应该认真对待。仔细阅读应做到,逐字逐句通读包括标题、标点在内的全文,决不能像第一个步骤那样粗略地看。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容易混淆的字词;要带着挑剔的目光去看待翻译的技巧;要带着否定的态度去看稿件的内容,千万不能放过导向错误的稿件。

这里有个范例,英语中“形似字”往往容易迷惑人的眼睛,不睁大眼睛区分还真不太容易发现,In the autonomous community of Andalusia, Spain ,译文:澳大利亚、西班牙自治社区内。这便是前面说的典型看花了眼,更多例子请参阅下面链接。

https://www.ccjk.com/blog/cn/%E5%A6%82%E4%BD%95%E5%81%9A%E5%A5%BD%E6%9C%AC%E5%9C%B0%E5%8C%96%E7%BF%BB%E8%AF%91%E7%9A%84%E6%A0%A1%E5%AE%A1/

上述四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PS:近年来随着中文编校软件的普及,如“黑马校对”等,编校质量下滑的趋势得到控制。未来寄望于云计算等强大智能运算能力的出现,电脑中文编校的能力会进一步飞跃,编校一体+云计算校对将成为编辑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