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不经意间翻出了一本被我遗忘多年的翻译教程。自从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以来,就很少刻意去学习这些理论知识了,因为总是觉得,与理论比起来,实践更为重要,所以就一直在实践中慢慢摸索,也因此遇到过很多难题,不免犯过很多错误,走了不少弯路。

再次翻开这本实用翻译后,惊喜里发现,很多的理论知识其实在平时的工作中都有体现。于是,发现理论与实践确实是相互相存,互相促进的。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更好地为实践服务。故萌发了好好总结的念头。

对于刚从事汉译英的译员来说,主要面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找不到相对应的英文单词,2)困惑于英文单词的选择,3)理不清译文的结构,也就是不知道如何组成一个完整的英文句子。

其实这几点问题,归根到底是词的翻译与句子的翻译。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拥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它们之间的不同导致了这两种语言无法做到一一对应, 也就没有固定的转换公式可循。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灵活处理。

首先,对于源语言(汉语)来说,我们要充分运用对母语的理解,进行适当的变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解释,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另外更为通俗易懂的方法来表达。

举个简单的例子:他已年逾花甲。
乍一看这句子,会觉得不知所措,完全卡在“年逾花甲”这一词上了。这时,我们就应该,先把源语言进行一下变通。
其实年逾花甲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六旬”或“六十岁”,这样,一个完全对应的译文就出现在我们脑海中了。He is over sixty.
很多时候,这种变通在成语翻译中尤为突出。但是,平时很多翻译中,我们也常用到。
比如:这消息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虽然很简单的一个句子,但是也够我们绞尽脑汁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子,再进行一下分析解释,就可以理解为: 这个消息让我非常恐慌害怕。
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翻译成 I was extremely terrified by this news.

当然,这里所谓的通俗易懂,还可以指抽象化,具体化。对于这方面的翻译,我们以后可以更为详细地探讨。
其次,对于英文单词的选择,这主要在于长期的积累,在平时的阅读中,应多留意英语词组的搭配,注意比较词与词之间的不同。

然后,是有关句子的翻译。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较为复杂的长句。往往看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就有点泄气,甚至失去耐心。其实如果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这种难题也可以迎面而解。对于一个长句来说,首先,我们先耐心看完这个句子,把其中的重点挑出来进行翻译,然后,利用从句,动名词结构,介词短语等逐步扩充这个句子。
比如:
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中央政府限制自由行的政策加持,本地社会有再多抱怨和诉求,相信也很难让美资博企意识到顾及公众利益和配合政府政策的重要性。

对于这个长句,首先,我们找到它的要点(本地社会很难让博企意识到重要性), 此外这是一个条件状语从句。所以,我们暂且把这个句子的重点翻译出来。
If…, local society would be hard to make gambling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然后,我们把修饰成分一点一点地加上去。If 后面的句子用 there be 的句型就可以解决了,所以,就得出了下面这个完整的句子了。
In retrospect, if there was no policy support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rough limitation on travelling to and from Macao, it’s believed that local society would be hard to make American-funded gambling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atering to public interest and complying with government policies no matter how many complaints and appeals raised.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对于句子的翻译,我们还会用到换序,断句,正反,合句等翻译方法,但不管什么翻译方法,对于句子的翻译来说,我们首先都应该找出它的主干(root),然后就每个成分一一发展下来,形成一个逻辑性很强的英文句子。

以上,大致总结了我们刚开始从事翻译时主要遇到的问题和基本的解决办法。至于更为详细的翻译技巧,我们以后可以从词的翻译和句子的翻译着手,理论联系实践,具体分析研究。然而,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实践和学习中多加留心两者的不同,只有充分掌握了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表达习惯,才能更好进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