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无处不在。田径运动员运用惯性来平衡体力消耗和运动速度的关系;钢琴家运用重力加速度所获得的惯性来减小手指肌肉击键的能量消耗和减轻疲劳度。

没有惯性,跳高跳远的运动就无法实现,但是,惯性却并非都是尽善尽美,有时候,它带来的麻烦远比它提供的益处要多得多,例如,惯性的思维会给我们做类似的工作,甚至是全新的工作带来便利,但对于创新而言,它却如同致命的杀手。这种诸如此类的惯性现象在翻译中也同样如此。

凡是做过较长一段时间翻译的人,经常会有一些翻译的习惯或者说是经验吧,通过这些经验,能够把自己翻译作品的质量和速度都得到很好的提升,至少不会使译出的稿件看起来像初入这行的新手之作。

翻译的积累经验为工作提供了一扇准确快捷之门,但是,当你逐渐在熟悉这份得意之后,你也许会对自己译出的作品感到厌烦,感觉译来译去都是一样的,很少有作为新手时对每一个新发现都有的激动和惊讶。也许这并非需要对此大惊小怪,这或许是因为相对于以前变得成熟了一些,然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那些身经百战获得的经验,在为你的翻译提供便利之余,实际上也扼杀了你寻求新意译文的思维。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门的同时也关闭了另一扇门。这也是自动对译文感到厌恶的缘由所在。如果不能打破这种惯性,在译文的能力上可能是很难再有什么提高了。长时间的工作已经使你不再掉进那些错误译法的陷阱,如果你还遵循老路,那基本不会有什么进展了。

因为陷阱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是翻译却具有高低之分,为文本寻求完美的译文是一条漫长却永远不会有尽头的路。只有你在一个句子能够给出截然相异、从不同的思路和出发点来思考的时候,你又会回到刚做翻译时的情景,摆在你眼前的路真是数不胜数,然而与新手不同的是,这时你不会再有译法角度太多而无从选择的迷茫,更多是能够体会这不同译法之间微妙的乐趣。

只有摆脱了译文的惯性,在这种更加广泛的思维中,磨砺自己的思维,翻译才会走出自己的新天地。